《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7月1日將正式實施,一石激起千層浪。
受訪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將合適的產品匹配給合適的投資人不只是證券業(yè)面臨的問題,所有金融子行業(yè)都要面對。但關鍵是,在大資管已經席卷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主要金融機構的情況下,各行業(yè)自主設計的問卷是否足以勾勒出投資人準確的風險偏好?
近期,在同一天內,記者本人在銀行柜臺的風險測評屬于成長型,在理財通的測評卻屬于穩(wěn)健型,在陸金所的測評結果則是平衡型。據(jù)了解,不少投資者也碰到類似情況。
一人三個測評結果
前不久,記者親身去銀行購買一款銀行理財。先回答一份有十道題的問卷,勾選完后,評測結果顯示記者屬于“成長型”——在五級分類中,風險承受與偏好等級屬于第四檔,接近最高級,所以,記者看中的掛靠黃金ETF的28天期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可以買入。
同一天,記者在理財通平臺上想購買一家基金公司運作的追蹤有色金屬行業(yè)的指數(shù)分級基金。風險測評結果為“穩(wěn)健型”,記者要購買的產品屬于高風險,超出了本人風險評測偏好。當然記者還是可以購買,選擇繼續(xù)申購即被視為愿意承擔該產品風險。當天,記者又在陸金所做了風險測評問卷,結果顯示記者屬于“平衡型”。
事后,據(jù)記者了解,不少投資者也遇到類似情況。
趨同的風險測評
以私募(對個人投資者)、銀行理財、理財通、陸金所的風險測評問卷為例,仔細分析測評問卷,可以發(fā)現(xiàn),幾套問卷的問題設置均有套路可循:你多大、你收入多少、你打算投資多少、你投資過嗎、你希望投多久、你希望賺多少、你怕虧嗎?
業(yè)內人士分析稱,相比之下,陸金所的問題設置讓人感到意外,它不僅問題較多(有15道),且展示了對投資人行為特征側面挖掘思路,比如收入上,陸金所除了問家庭年收入數(shù)字區(qū)間,還會加問答題者的學歷和就業(yè)狀況,并讓測評對象勾選收入是固定的還是傭金為主。某種程度上,相對其他問卷,這更能全面地認識一個投資人的求職硬件、收入穩(wěn)定性和現(xiàn)金流壓力;再比如在細分上,其他問卷計劃投資期限,銀行理財和理財通直接以年為單位,但陸金所設置7個檔,細化到月,這更有利于科學判斷投資者的投資風格究竟是炒短還是追求長期投資。
此外,陸金所還設置了至少3道主觀問題,比如如何理解風險,以及資金短缺情況下是否會借錢投資等。陸金所問卷的答案也比較細化,會列舉更多的選擇。比如同在“投A收益小但風險小,投B收益大但風險大,您會怎么支配”一題中,銀行理財?shù)倪x項是“非此即彼”的邏輯,但陸金所是給出了“分散投資”的選項,投資者可以選同時投資于A和B,但大部分資金投資A。
對此,陸金所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執(zhí)行官楊峻表示,一份能較為準確反映投資人資產實力和主觀風險偏好的風險測評問卷,應該由多維度的基本信息、資產信息、風險敏感度、投資經驗、風險認知水平、投資規(guī)劃組成;更為重要的是,應減少客觀描述的題量,加大主觀認知問題的題量,并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這種方式,代替直接問投資人“是或否”。
“你問他是否厭惡風險,他肯定回答厭惡。但如果你換種方式,問他是選擇去賺錢多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還是錢不夠多的大國企,他肯定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能最大化接近他對風險的真正容忍度?!睏罹f。
多位受訪的銀行業(yè)人士也表示,市面上絕大多數(shù)風險測評都不能說足夠科學。之所以還會去銷售不同等級的金融產品,那是因為銀行背后是國家信用,剛兌暫時還不可能打破。(證券時報)